日前,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正式发布,明确提出,今秋开学起,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。 劳动教育与“德育”、“智育”、“体育”、“美育”相辅相成,是“五育并举”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学生参加劳动实践,不仅能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,还能掌握一项或多项生活的基本技能,提高其自立自理能力。劳动教育,可以健全人格,增长智慧,强健体魄,提高发现美、创造美的能力,从而让学生“育”见更美的自己。 然而,很长时间以来,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,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。有的孩子死“啃”课本,缺少动手实践,造成理论和实践“两张皮”,不能全面发展,还有些孩子过着“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”的生活。推进劳动教育落到实处,已经十分迫切而必要。 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。学校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,开展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、个性化需求的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,把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例如,可以结合植树节、劳动节、丰收节等节日,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,同时灵活运用评价激励手段,加强劳动养成教育,最终实现“劳以增智、劳以强体、劳以育美、劳以育人”的目标。 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。“童孙未解供耕织,也傍桑阴学种瓜”,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,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。父母应鼓励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“家务劳动作业”, 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,帮助孩子学会洗衣、做饭、炒菜等必要的生活技能。即使孩子衣服洗不干净,炒的菜有点糊,也要予以点赞鼓励,激发孩子做家务的兴趣和动力。 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。社会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,是学生掌握劳动知识,提高劳动技能的“大学校”、“大课堂”,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好社会资源,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、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,开展公益劳动,参与社区治理,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,在感悟中内化,在内化中提升,达到形成习惯、内化性格、锻造能力之目的,为幸福人生奠基。 “吃自己的饭,流自己的汗,自己事情自己干”。只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形成合力,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,劳动之花一定会精彩绽放。(竹风) |